我国陶瓷首饰发展浅析

我国是一个陶瓷大国,用陶瓷制品作为饰品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陶瓷首饰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文章通过研究了古代陶瓷以及现代陶瓷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代陶瓷首饰出现的社会价值以及意义,并对现代陶瓷首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古代陶瓷首饰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把羽毛、贝壳、果实、动物牙齿、石珠等作为首饰出现在他们是生活中。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美好事物产生越来越大的向往,这就体现到首饰材料的范围越来越广。自然而然,陶瓷首饰逐渐出现。在我国范围内,雏形的陶瓷首饰最早出现于八千多年前,当时河南庙底沟文化和先半坡文化遗址中均出土过五角、六角、七角和圆形等各种陶环。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及山东兖州也发现过大量的陶臂钏和陶钏。等到了商周时代,陶瓷首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由于金属材料的出现。但是陶瓷反而以器皿的形式大量的出现在当时人类的生活中。因此上,陶瓷首饰由于收到金属、玉等材质的代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它并没有形成一支艺术支流长期留存下来。

二、现代陶瓷首饰的出现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已不能满足人们全部的需求,人们开始注意丰富自己的精神领域。随着观念的转变,“陶瓷首饰”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作为首位现代陶瓷首饰设计者,对陶瓷首饰进行了长期的设计研究。“陶瓷首设”这一词语的出现并不是出现在陶瓷工艺居世界之首的中国,也不是出现在德国,而是法国中南部城市利摩日。贝尔纳多在1999年提出了制造“陶瓷首饰”的创意,他将面临销售下滑的陶瓷店面引起外界不小的关注。现在,欧洲各国的陶瓷首饰发展迅速。例如:意大利宝格丽(bvlgari),德国的TILLBRUTTEL,罗森塔尔瓷器公司,英国Swatch公司都在陶瓷珠宝方面设计了不少款式。亚洲国家的陶瓷首饰精美、可爱,深受消费者欢迎,有些甚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作为一个陶瓷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陶瓷首饰对比与国外来说还处于摸索探索期,具体问题表现在:设计缺乏创新理念,工艺比较传统,陶瓷首饰体系不专业和本土文化韵味不浓厚等。但是随着陶瓷首饰市场的扩大,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专业人士、专业公司参与市场的开拓发展,我们一个传动的陶瓷大国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市场前景。

三、现代陶瓷首饰出现的社会价值以及意义

陶瓷首饰对传统首饰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首饰应该以“稀缺”为“贵”“美”。但是陶瓷首饰会将首饰带入一个新的时尚潮流。陶瓷首饰不仅仅只是对材质领域的拓广,更是对设计领域的延伸。陶瓷的才是虽然廉价,但是它的文化历史比黄金珠宝更加久远。因此,它同样可以在大雅之堂上用足够的魅力吸引那些需求高文化内涵的消费者。此外,它可作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消费者的宠儿,这都是其可塑性赋予它的魅力。陶瓷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器皿转变为今天的首饰,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提示:首饰的发展,出了运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同事,一些传统的材料也可以再次运用。甚至材质不一定要追其“稀缺”,工艺和创意上的精益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首饰价值。

陶瓷古老而又年轻,它从古到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到今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它的制作工艺不断改善,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真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然而,在泱泱历史发展大潮中,人们对陶瓷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工艺、气质上,这就大大局限了其在其它领域的发展。而现代陶瓷首饰的出现,对传统的陶瓷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其爱好者和从业者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当下我国在各个设计领域都在追求创新,“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名族的就是世界的”等观念也常常提出。我国是有着“china”之称的中国,我们有着绵延七八千年的陶瓷发展艺术历史,但是现代“陶瓷首饰”的理念却来自于国外,通过国外的陶瓷首饰流行带动了国内陶瓷首饰的兴起。这样的事实不禁让我们华夏儿女深思,让我们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深思,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到底隐藏了多少像陶瓷这样的“元素”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们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如何的影响?我们是否真正懂得“就近原则”,用于发展展示我们传统东方文化艺术。

四、现代陶瓷首饰发展前景

现代陶瓷首饰已经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机,这个个性追求的时代必将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陶瓷首饰需要有开发潜力与空间,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样才能在首饰发展中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现代陶瓷首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陶瓷作为一种廉价、绿色环保的材料,它可以使得人们日益求新、求变、求个性的审美需求,这将会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

陶艺是随着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其发展过程从工艺、技术、设备等客观条件来说都已相对成熟;从材质来说,取材、研发及市场接受力都具备很大优势;从商家来说,陶瓷作品中很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因此很多投资商和爱好者是收藏。因此,陶瓷行业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以这样的艺术和价值的发展潜力,商家和艺术家都会受到很大的诱惑力。当市场成熟、商家有利时,陶瓷首饰一定会在专属于它的舞台匕大放异彩。

扩展阅读

现代陶瓷首饰的发展及材质优势


中国从古时起就是一个瓷器大国,陶瓷文化悠远流长。到现代,陶瓷不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而且逐步成为一种体现人们个性的配饰——陶瓷首饰。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出现引起了不少陶瓷和首饰领域专家们极大的关注。陶瓷首饰在中国还处于起步,对陶瓷所体现的文化,材质等研究都比较有限。研究陶瓷这一有着文化内涵的材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能提供陶瓷首饰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瓷器大国,陶瓷文化悠远流长。用陶瓷作为饰品来体现人们的个性、作为配饰装饰生活环境也是由来已久。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人们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们从追求贵重金属制品首饰转向更能体现个性的其他材质的首饰,这给陶瓷首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人们越来越关注陶瓷这一材质设计而成的首饰,并作为一个较新的事物出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陶瓷首饰的文献及研究资料比较匮乏,专门从事陶瓷首饰设计研究的专家学者相比其他领域的专家人数也是显得极其贫乏。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陶瓷作为一个能很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韵味的材质,才慢慢被人所熟知接受。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业随之发展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相比较其他贵金属首饰设计,陶瓷首饰设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接受程度还是不如贵金属首饰。陶瓷首饰在中国还处于起步,对陶瓷所体现的文化,材质等研究都比较有限。研究陶瓷这一有着文化内涵的材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能提供陶瓷首饰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古代陶瓷首饰的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以果实、羽毛、石珠、贝壳、动物的牙齿、骨骼等形式存在的首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不断提高,对首饰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首饰设计的材料选择也越来越广。陶瓷作为一种材料也开始出现在首饰设计中。在中国,最早用陶瓷制作的首饰要追溯到八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河南庙底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圆形、五角、六角、七角等各式陶环。同样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陶臂钏,山东兖州也发现十余对的陶钏。但是到了商周,青铜的出现使得陶瓷在首饰的舞台上逐渐淡出,陶瓷更多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出现。陶瓷首饰在首饰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很快被金属、玉等材质所替代,没有成为主流的首饰发展流传。

现代陶瓷首饰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观念开始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重视的物质生活同时,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和内在的丰富程度以及个性的展现,形式多样极富装饰性的陶瓷首饰也随之慢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相关资料中,第一个将陶瓷运用到首饰设计中的是德国的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克劳斯教授从1972年开始从事陶瓷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而现代陶瓷首饰一词的正式出现不是在德国,也不是在陶瓷工艺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国,和传统陶瓷发展极好的日本,而是出现在法国一个叫利摩日中南部城市。1999年著名陶瓷工艺师贝尔纳多,在其所经营的陶瓷店面临销量下滑的困境下提出了设计制作陶瓷首饰的概念,陶瓷首饰一经设计完成就受到了很大关注。如今陶瓷首饰在欧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德国的TILL BRUTTEL,罗森塔尔瓷器公司,意大利宝格丽(bvlgari),英国Swatch公司都设计有很多不同款式的陶瓷首饰。亚洲国家韩国、日本也拥有本国特色的陶瓷首饰,精致、可爱花样繁多的陶瓷首饰颇受人们喜爱。如韩国“TOTOY”公司,它的陶瓷首饰制作精细,包装精致,甚至在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市场。

中国陶瓷首饰虽然发展历程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陶瓷首饰还处在萌芽期。近几年虽然一些陶瓷厂和首饰公司开始尝试陶瓷首饰设计制作,但整体上工艺比较传统,设计不够新颖,缺乏迎合市场的创新理念,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陶瓷首饰设计体系,缺乏本土文化的韵味。但随着陶瓷首饰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将会有更多的陶瓷首饰设计师出现,更多的企业和公司参与实践开发和市场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陶瓷大国,现代陶瓷首饰一定会很快迎头赶上世界其他国家。

现代陶瓷首饰的材质特性

现代陶瓷制作的一般流程为:制坯、阴乾、素烧、釉上彩、釉下彩。当然不同的设计要求不同的工艺和环节。同时在陶瓷制成过程中对于陶瓷用泥、釉料以及火候等的掌握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陶瓷首饰相对陶瓷器皿来说,体积小,制作简单因此制作工艺技术上也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灵活运用,而且它同样具有陶瓷的材质特性,陶瓷首饰必然存在了不少有别于其他材质的特性和优势。

1.材质成本低

在大众接受度中,首饰讲究的是贵重奢华,彰显的是财富、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产品层出不穷,人的观念、追求、审美都在慢慢转变,人们更多的开始追求个性、自我以及寻求凸显个人品位。首饰更多的是赋予了传递感情、表现个性等功能,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贵重。新出现的现代陶瓷首饰,它的主要原材料是容易取材的黏土,尤其在中国各种不同的黏土多样化存在,极大的降低了首饰制作的材料成本。

2.造型多样

陶瓷首饰的坯体主要是黏土,黏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黏土加入适量的水搅拌之后,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能形成各式各样任意形状和大小的坯体而不发生裂纹和破裂,并能够在外力作用停止后,仍能保持最后受力时的造型。如图2中菊花造型的陶瓷吊坠,花瓣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正是这种陶瓷首饰原材料的特殊性能,让创作者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塑造各种造型。

图2?陶瓷菊花形状吊坠

3.绝缘、耐高温

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耐用特性。金属的特性是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在一定环境下,会给佩戴者带来不方便和安全隐患。如爱美的女士常会遇到,在夏天带着金属手链在煤气灶前烧菜,稍不留神,手链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升温,很容易让皮肤有灼伤感。塑料饰品,在高温条件下,可能直接会出现变形的情况。陶瓷首饰由于材质的原因,它不仅防水,还耐高温、绝缘,给佩戴者解除了后顾之忧。

4.易于清洗、保存

传统贵金属珠宝首饰一般在清洗时都需要特殊的清洗材料、工具,并有一套相对应的清洗方法。拥有者都需要到专门地点请专业人士清洗,特别是贵金属,如果是非正规的清洗场所,拥有者还要担心自己的东西被“洗轻了”,而陶瓷首饰只需要和家用陶瓷碗筷一样清洗擦干就可以了。

传统的贵金属、珠宝首饰佩戴和保存都比较有讲究,如黄金首饰较软不能与钻石一起佩戴或者保存时放在一起,否则容易被硬度较高的钻石划伤。而黄金和白金放一起,容易把白金变黄,影响白金的色泽。珠宝则是要注意磨损和被腐蚀。陶瓷首饰却无需有如此繁杂的保存方式。

5.材质美

陶瓷首饰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上釉的步骤,它会在陶瓷坯体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玻璃质层。这赋予陶瓷首饰与玻璃有很多相类似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它不仅能使原来相对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平整光滑、色泽亮丽、外形美观,同时也能使其具有不吸湿、不透气、耐磨、抗污强等特点。

现代陶瓷首饰发展前景

现代陶瓷首饰在这样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要在首饰的市场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外,还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现代陶瓷首饰从受众度来说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因为从材质的优势来说,它完全可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审美,同时它原材料的绿色环保、廉价也会吸引更多受众。

陶瓷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陶瓷至今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市场。发展现代陶瓷首饰有着相对成熟的加工条件和基础,陶瓷的取材、研发以及市场的接受力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于商家和设计师来说,陶瓷首饰设计的发展是事半功倍。同时,很多陶瓷制品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相当珍贵,有的甚至价值连城,吸引了不少陶瓷爱好者、投资商的收藏,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陶瓷艺术品的保存价值。有这样一个优越的价值潜力和艺术潜力的大背景,对于商家和艺术家来说无疑都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当市场有需求、商家有利可图的条件下,相信陶瓷首饰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专属于它的舞台,让它尽情的演绎她的风采。

浅析陶瓷与书法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书法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陶瓷同书法艺术的契合给欣赏者感觉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两者成功的驾驭,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一、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二、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陶铸”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型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跌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观不厌。

三、书法装饰陶瓷的文化内涵

尽管自古以来不少陶瓷作品中都不乏有书法题诗铭款,但书法的布局位置往往放在主体画面的背面或留白的地方,显然是处于一种从属的辅助地位上。这一方面是受社会审美标准的影响,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艺术性,另一方面,受陶瓷工艺和材质局限,所以书法的附属性就表现得很突出。

此外,陶瓷器皿上书法所写的内容,大多结合器物的使用功能,借用诗词佳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酒具上题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茶具题写“一片冰心在玉壶”;或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美情趣,题写“福寿康宁”、“福如东海”、“延年益寿”等勉励的词句;或为提高陶瓷的高雅格调在陶瓷上书写历代文人才子的佳作名篇,如《赤壁赋》、《出师表》等。

总之,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如果我们把书法的形、神、意更好地融合到现代陶瓷艺术当中去,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定会形成更为鲜明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味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值得从事陶瓷艺术的人们更加关注和应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