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纹饰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包装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包装设计及应用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和关注包装的作用。它的作用早已不再是单纯盛放物品,而是表现一件商品以及一个品牌的理念和价值,是对商品最直接的宣传。包装对每个消费者来说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接触到商品,就会看到商品的包装。一个商品质量的好坏,包装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的是青花瓷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青花瓷历史文化简介

青花瓷的历史文化悠久,专家学者们常常把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的青花瓷视为青花瓷中的佳品。在古代,青花瓷的使用频率就是相当高的,大家都喜欢青花素雅的色彩,无论是普通老百姓家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器皿,还是官宦人家用来摆放在家中以彰显身份、地位的摆件。都能看出从古至今,青花瓷的色彩以及纹饰都是被人们所喜爱的。

青花瓷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和最契合中国人心理审美的的瓷器品种,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兴盛主要出现在元、明、清三代,描绘的纹饰主要是日常的花卉及生活场景。元代青花陶瓷改变了配方,陶瓷纹饰也开始丰富起来,有人物、动物、植物,也会描绘一些场景和一些诗词歌赋。做工也更加细腻,到了明代更是将青花瓷的发展逐渐推向高峰。器皿造型更加丰富,纹样装饰也更加精彩。甚至开始销往海外,造型更加稳重与多元化。青花瓷的发展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巅峰,乾隆后期开始逐渐走向没落。青花瓷纹饰的特点在于清新、雅致、端庄而又不失高贵的气质,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岁月的变迁,也使青花瓷显得更加富有魅力,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二、青花瓷纹饰在包装设计中的意义taOcI52.COM

包装设计也是一种视觉传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在选择一件商品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其外在的包装,通过眼睛的感受来感觉图形、色彩以及内容。而青花瓷最吸引人的特征,就是其美丽的青花纹饰,纹饰不仅美丽,又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通过将青花瓷的图形及色彩运用到包装设计上将是一次美丽的视觉盛宴。无论是视觉感受上,还是纹饰内容上都能吸引到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且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受。人们看惯了五彩纷呈的包装,看到这典雅的青花搭配,必定会有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文化上,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友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满满的“中国风”。这样的包装设计,承载的不仅有商品,还有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即使历经千年的打磨,这种历史文化内涵所传达出的文化气息也是无可替代的。消费者在看到这样的商品时,不仅被它全新的搭配所吸引,也为祖国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

三、青花瓷纹饰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包装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包装设计及应用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和关注包装的作用。它早已不再是单纯盛放物品的作用,而是表现一件商品以及一个品牌的理念和价值,是对商品最直接的宣传。包装对每个消费者来说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接触到商品,就会看到商品的包装,一个商品的好坏包装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花瓷元素也可以尝试在包装设计中进行运用。

笔者非常喜欢青花瓷这种素色的搭配,也喜欢它纹饰的清新。所以当对青花瓷有一定的了解后,对笔者的学习和专业上有很多启示与帮助。通过对青花的喜爱,又了解到了蓝印花布,去过南方城市,看见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给人感觉都是一样的清新脱俗。虽然一个是瓷器,一个是在布面上进行的扎染,但笔者感觉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虽然方式不同,但艺术的美是相通的。在本科期间,曾经根据这一元素创作了一组名为中国蓝的包装设计。设计的主体颜色就是白色和青花蓝色,运用青花瓷器与中国书法结合设计出招贴海报。包装主要分为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两种。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青花瓷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青花瓷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在今后的学习和设计中还会常常用到青花元素,不仅仅是出于它的艺术价值,更爱它清新淡雅的外表下,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后还会更深入的去了解青花瓷,也会对今后的学习和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帮助。

四、结语

通过对青花瓷的初步了解和研究,对陶瓷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的喜爱陶瓷艺术。无论是陶瓷艺术还是包装设计,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是相通的。陶瓷艺术不仅见证了我国文明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当笔者看到这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作品时,不禁反思,古人在没有任何高科技与大机器的条件下都能制作出这么美轮美奂的作品,现代拥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呢。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更加注意观察身边的陶瓷作品,注意观察身边的每个生活细节,也许生活中最平常的元素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创新点,让设计融入更多种表现形式,丰富自己也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储备能量。

扩展阅读

古今青花瓷的运用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制作工艺水平已达到历史顶峰。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唐代青花瓷从其钴原料从国外进口,加之工艺和制瓷技术不成熟,使得唐代青花瓷一度被认为是其“滥觞期”。而景德镇青花瓷创始于元代,并在这一时期在其技术、工艺方面达到成熟的境地。这一方面得益于青花瓷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元青花瓷之所以在近年来成为各大拍卖场上的宠儿,还在于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年间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

景德镇陶瓷缠枝莲青花瓷花瓶

青花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古代优质的青花瓷现在民间已非常难寻。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现今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雍乾三朝发展到了顶峰。

据历史文献记载,80年代末西藏出土的宣德斗彩莲池鸳鸯图碗上主要纹饰以青花勾画鸳鸯、莲、水草所需部分,再以釉上填绘红、黄、绿等色。构图疏朗、色彩搭配雅致。外壁沿以青花绘二方连续龙纹,内壁口沿一圈梵文装饰。此碗不仅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还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发现。成化斗彩将宣德斗彩瓷局部纹饰使用青花勾线,填彩技术进一步发展成整体器物的斗彩装饰、构成了新的陶瓷装饰品种,它既保持了青花清新素雅的特点,又增加了浓艳的釉上颜色,改变了传统青花色单一的局面,画面充满活力、生气。成化斗彩的艺术格调很高,在胎质、色釉、装饰、工艺技法等方面都高出宣德窑,所以成化斗彩成为斗彩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成化斗彩专为宫廷赏玩烧制、限制产量,所以相当名贵。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钱十万”明时价格己值十万,所以收藏价值极高,鸡缸杯取材于生活中平凡一景,母鸡带领小鸡寻觅食物,威武雄壮的公鸡引亢而立,几只小鸡游戏其中,神态可爱,绘画之精巧,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的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已很有把握地烧造出仿成化斗彩,且在质量上超过成化时期,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清三代的斗彩有了长足发展,在釉上绘画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青花斗彩新的表现形式,而且开始用珠明料代替以前的釉下青花勾线,使得成品上的瑕疵减少。青花斗粉彩比传统斗彩更醒目,而且釉上填上玻璃白后更具厚重感,更为娇艳。清三代以后,因国势日衰,斗彩生产开始走下坡路、“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斗彩产量减少,制作粗糙,艺术性降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花斗彩装饰艺术也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张扬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拓性、使得青花斗彩风格多样,表现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形式丰富,可谓百花齐放。

现今青花斗彩将釉上与釉下彩绘相结合、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所以它更构成了要素个体的突出。“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一件好的斗彩装饰品,各构成要素应合理、有序地组合到一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整体美作用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在创作一件斗彩作品时,便应成竹在胸,不仅要考虑釉下构图,而且要将釉上的创作考虑到位,合理的预留出釉上斗彩的位置。当然,不是所有的釉下作品在经高温烧制时都能完美无瑕,当出现像桔皮釉等,这种小小的不足之处便应该以釉上彩绘去遮盖,使整体作品完美。

青花瓷的运用应表现出一种更为“接地气”的特质,与官窑青花相比突出淳朴活泼的特征。

1、浓淡相宜的色彩

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幽雅苍翠,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尽管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却将美发挥到极致。古人曾赞曰:“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在现代,画家吴进良对青花瓷也情有独钟,他笑言:“纵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这一种”,一语道出怎样的痴迷与神醉。在传统中国哲学看来,青花瓷中的青色体现了春天万物生长时的颜色,即生命之色。《尔雅》中说:“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青花山水题材呈现出流光溢彩表现在青花分水技法更为突出,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青花绘画高手以特制“鸡头笔”,蘸着青花水料,素坯上一挥,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层次分明,柔和匀称,清新明快,流光溢彩。

2、水墨画般的意境

青花瓷如水墨画般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意境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信念息息相关,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笔者认为,最高的艺术水平是用最简单的色彩或线条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如中国的水墨画,它只用一种颜色却表现了万物和内心,不能不认为是最高的境界。青花同样是用一种颜料表现了世界万物和内心世界。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像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和律动;它的白,也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浓浓淡淡、疏疏密密、有深有浅、有粗有细,于一白一蓝间,幻化出无穷的神奇。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

3、形神合一的整体感

何谓形神合一?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应物象形”。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更是在他的《神灭论》中将形神做了细解:“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元代文人画家倪云林通过放飞思绪的反思和累积,较早地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论述。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形象的诉说来寓神似的慰藉。所以,在国画山水创作中要求形愈简,神愈全。形简如筛糠见米,取糟存真;神全,则神入影迹,遗貌取神。

国画山水在青花装饰上的运用,实现了其形神合一的整体感。国画大师李可染以画树林为例阐述山水题材的形神合一:画树林重要的是要把每棵树看成是一个整体,每棵树不能太大,太大了会破坏整体感。画阔叶树时都是用点印,每一个点印不是代表一片叶子,而是代表一簇一簇的叶子,这样表现得含蓄概括,采用横点笔法和墨的变化表现随山势变化的层林,这样就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和谐。

幽雅青花,神韵山水,只有充分理解了国画山水的神韵所在,才能在陶瓷青花艺术创作中将这种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贵者胆,索要者魂。”在百花争艳的艺术创作空间里,既要更多的胆识进行艺术创新,又要从传统技法上吸取其精髓,运用到自己艺术创作上,寻求新的突破和提升。

青花瓷是陶瓷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要使这枝艺术之花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名陶瓷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懂得画山要重,画水要轻,画人物、花鸟、走兽要活的道理。前人论画:有可观、可感、可思之说,实际上说的是要求艺术形象有内涵,有深度。一件好的青花斗彩瓷,表现技法很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特色、中国画趣、个人画风,好似一篇笔精墨妙的高雅诗篇,一首心旷神怡的青花奏鸣曲。青花斗彩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而要在艺术多元化的状况下继续发展下去更要不断地创新和传承,无继承便无创新,有创新而无继承不是真正的创新,青花斗彩的技术可以相传,但技巧却是难以学到的,难以继承的。只有不断总结工艺技巧,创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斗彩,才能使青花瓷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高温颜色釉在瓷器艺术中的运用


陶瓷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高温颜色釉瓷器艺术创作是我国历代留下来的珍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其传统的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形式,为陶瓷装饰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

陶瓷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高温颜色釉瓷器则可谓是别具一格,耐人寻味。高温颜色釉瓷器是经过高温1380度,自然形成的有色陶瓷,每件成品独一无二,所以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种名贵高温颜色釉在北方称为"蹦瓷",南方称为"活瓷"。古代只有皇帝御派督陶官才有此秘方,历来都属贡品,现在作为国宾瓷送给外国总统,首相等政界要人。高温颜色釉烧成温度高,化学分子稳定,具有安全无毒的特性。烧制出来的产品鲜艳动人,耀人眉目,受人喜爱,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春水,洁净有如北国坚冰”,还有“窑变”如波涛翻滚,“青釉”如雨过天晴。

高温色釉瓷器又称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由于各种色釉不同的渗透性、流动性、融熔性和发色肌理,经高温烧成后,可形成色泽斑斓、变化微妙、晕散有趣,蕴涵高雅的艺术效果。其为金属氧化物着色的产物,色彩鲜艳动人,产品神奇新颖,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古人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烧成的不稳定性和气氛难以控制,以及其变化莫测令其生产十分困难。制作一件好的高温颜色釉产品,不仅要仔细谨慎,还要了解釉料性能及烧成特性,才有机获得一件完美的成品。在众多因素中,色彩是最本质的性能,是颜色釉具有装饰特性的前提。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色彩艺术功底,对其颜色运用胸有成竹。各类颜色釉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如黑色色釉有浑厚、质朴、踏实的特性和质感等;红色釉料有祥和、温暖、热烈的特性和质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颜色釉的质地和色彩视感,结合颜色的文化色彩和特点,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颜色釉创作是一种人为的窑变。这种瓷艺的语言,既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只有不断经过反复试验,熟知其特性,充分掌握色釉的厚薄,窑温的高低,盖釉的软硬,发色的色相等,每一个步骤都会对作品的最终效果起到影响。在创作题材中,颜色釉装饰陶瓷山水时,应选择适合表现手法:比如花釉丰富多彩,垂流的色丝色点如层林层染,含蓄莹澈,烧成后的色彩呈赭黄色,其色点对于山水画中的石块和土坡,甚至大山峰峦均有强烈的表现力;乌金釉呈黑色深沉凝重,与花釉配套衔接可以更好地表现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红釉提神,蓝釉悦目,融汇成画面经高温烧制,窑变成趣,可使作品达到浑厚,妙趣天成的艺术境界,赋予人们新颖而激昂的艺术体验。

既然颜色釉对温度要求如此之高,想必它的历史也必不简单。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钩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钧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瓷,宋时为河南钧州禹州所烧造,故名“韵红”,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确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元以后,钧窑衰落,已不再烧,值得庆幸的是禹州烧制钧红的技艺被其他产瓷地区继承下来。景德镇自宋末开始烧制钧红釉瓷,一直延续至今。从明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何谓“祭红”?民间有一传说:有一烧瓷艺人,技艺超群,专为宫廷烧制御瓷。这位艺人仅有一女,名叫继红,天生丽质,父女相依为命以烧瓷为生。一次因皇宫要烧制御品佳瓷,御窑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日期已到,再不烧成御瓷的窑工全得被杀害,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以自己鲜血做釉料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釉瓷,继红少女救了父亲和众窑工,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亡,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此瓷称之为“祭红”,改“继”字为“祭”。祭红制作之难甚于其它颜色釉,传统的制作方法可谓不惜工本,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其配料之广,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但即使这样,在采用同配方时,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瓷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名贵色釉瓷更为名贵。

颜色釉瓷器历史是如此悠久,放眼当下,现代颜色釉艺术除了强调釉色外,也注意釉与器型、釉与画面的结合,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色釉瓷雕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色釉镶嵌、色釉开光、色釉浮雕、色釉加彩、色釉描金、色釉青花、色釉刻瓷等,无一不与色釉息息相关。由于颜色釉装饰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使得人们在生产中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艺术想象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不少偶然巧得的稀世珍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对颜色釉装饰的独特艺术的魅力写照。

高温颜色釉瓷是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圣洁的花,如果我们想让其绽放的更加美丽,就得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懂得画山要重,画水要轻,画人物要活的道理。古人云:有可观、可感、可思之说,实际上说的是要求艺术形象有内涵,有深度,有民族特色,好比一首无限幻想的山水古筝曲,一篇诗情画意的经典著作。我们陶瓷美术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素质,并且要面向顾客,深入生活, 了解市场,做到有的放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文化方针指导下,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颜色釉装饰的新产品,高温颜色釉瓷器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形式,为陶瓷装饰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

青花瓷中的窑变之美


1、异彩纷呈的色彩美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产生异彩纷呈的色彩效果的真实写照,窑变异彩纷呈,依据中国的五彩理论,窑变最突出的色彩有赤、青、白、黄四类,黑色则较为少见。赤,即红色系,紫为红之变色,也属红色系,如:海棠红、郎窑红、祭红、胭脂红、宝石红、鸡血红、火焰红、茄皮紫、玫瑰紫、葡萄紫等等。色彩是陶瓷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直接而生动地传递了美感,给人最震撼的视觉冲击。

15头青花园林咖啡具套装

2、疏密相间的肌理美

经过窑变,陶瓷在肌理上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有釉面上的开片和行纹。开片是青花瓷入窑烧制时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釉面上呈现出裂纹,以及网状纹路的现象,如:冰裂纹、袈裟片、百极碎、春风化雨等。行纹则是因为制作者用不同的原料,多次分层施釉,在高温下釉料融化纵横流淌,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产生的自然生动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菟丝纹、蟹爪纹、鱼子纹、龟背纹、锦华纹等。这些开片和行纹眼观似裂冰碎玉,如碎若锤击,手抚摸在其面上却润滑如凝脂,错落有致、高洁纯粹。

3、变幻莫测的神秘美

独具一格的窑变青花使得清新淡雅的青花瓷更具一抹神秘的色彩,其艺术效果是不可预想的,它往往超出人们的意外。青花瓷经过窑变,各种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合理搭配,产生丰富、厚实、富丽、华贵等丰富的美感。窑变器物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在相应的器型上流动熔融,色彩纹路交映出奇。色浅处,韵质流转;色浓处,显山露水,浑然呈现出一幅惟妙惟肖,奇绝无比的图画,摄人心魄,意境深远。同是一个蓝色,有像蓝天碧水一般的天蓝色,也有雨雾般渐渐晕开梦幻一样的天青色,更有仿佛淡淡月光一般的白色。另外,即使是同一种器型,同一种釉色配方,装在同一个匣钵内,窑工一旦将其放进窑内,要烧出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纹路,事先都是无法预知的,一切取决于烧成时的温度、湿度、气候、燃料、气氛的强弱、升温的速度等因素。

陶瓷艺术:陶瓷设计中传统纹饰的作用


陶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陶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自身的传统,并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图案是典型的传统陶瓷装饰文物,经过数千年的筛选、提炼,仍经久不衰,沿用至今。探究传统陶瓷装饰文物,从中借鉴高超的艺术创造规律、精美的工艺材料及绘制要求,对图案设计、图案形式美的广泛应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缠枝莲青花瓷花瓶

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以纹饰装饰作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方式。五千多年前的传统仰韶文化,其彩陶装饰图案已达到成熟阶段,图案略显深度抽象化,成为中国古往今来艺术作品的模板。著名的陶瓷艺术家陈复澄教授曾经在中高端论坛会上发言:“中国的陶瓷设计必然要走向创新之路,但必须坚持其民族化的特征、继承传统,缺少民族化的设计方式,无法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缺乏传统设计方案就是无根源、无生命力的设计,因此,陶瓷的原创设计方案必须将民族化始终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坚持陶瓷设计的传统性,接着,对陶瓷设计进行不断创新,给予其新型的文化底蕴。”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新时期,各国生产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竞争对手与范围与以往也大有不同,具有民族性和原创特性的陶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坚持沿用古人留下来的传统陶瓷设计方式和理念,以我国传统装饰文案作为设计的一大亮点,将其应用到当代陶瓷设计方案中。

1、我国传统装饰的特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国陶瓷传统装饰的样式各种各样,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史上的奇花一朵,凝聚着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精华。而我国的传统纹样图案中也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容及人文精神,它是我国传统精神的精髓,也是构成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映衬出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中国传统纹饰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特征和生命力。中国纹饰有以下特点:第一,具体题材,抽象应用。纹饰中的大部分素材来自大自然或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图案设计的造型避免具体形象的束缚,一般适从视觉波动范围,跳出平凡的樊笼,将传统艺术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繁简转变,乱美交集。传统装饰品的繁简特征与现代艺术特色有很大差别,但传统纹饰图案的设计方式不是简易排列、单纯重复,而是讲究纷乱的造型中所展现出的节奏和意蕴,将疏密程度、大小范围、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动静协调做到整体相统一,突显局部的特性,让局部变化遵循整体的特征,这就使得纹饰的层次更加清晰,内涵更加深刻。

2、当今陶瓷装饰设计对传统纹饰的借鉴

2.1 陶瓷纹样设计样式的借鉴

我国最早的陶瓷有单独、连续及相互组合等设计方式,由于陶瓷样式设计能够配合各个角度的审美和视觉,所以被广泛运用在陶瓷发展业中,而且这种样式可以展现出节奏与意蕴之美。这充分证明原始人类拥有较高的聪明才智,精通陶瓷纹样的形成方式和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骨式,创造出各异的纹饰造型。中国传统陶瓷纹样的形成一般采纳“动”的方式,这样可以赋予瓷物欢快、流畅相结合的韵味。设计花纹可以采用弧线、圆点共同构成,一般以点进行具体定位,点的各个方向可以延伸出形式各异的纹样,在小范围内自由地展现各类图纹,让多样式的图案动乱结合、错杂交集、变幻无穷。

2.2 传统陶瓷纹饰制造意念的借鉴

我国陶瓷纹饰本身具有强烈与单纯相结合的特征,加上有极其朴素的展现力,给人们带来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传统纹饰的创造过程,一般以社会生活素材为基础,但也有一些纹样附有图腾意识。不管人纹还是动植物纹,都展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发展形态,包括广泛被运用的几何样式都属于环境和生活的素材模拟。山峰的层峦叠嶂、太阳形状与照射散发、植物的生长模样、动物的活动形态等,通过人们的精心描绘,显得栩栩如生。这充分展现出在传统陶瓷装饰中,人们能够巧妙地将复杂多样的自然物的艺术美合理应用到陶瓷设计中,增强陶瓷艺术的渲染力。在当代陶艺制造过程中,我们在继承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也需要学习与借鉴西方陶瓷设计的先进方法,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使用西方的设计模式,而是在借鉴之上再从实际活中去发现和挖掘陶瓷制造的形态美,还包括外观制造的思想观念。

3、陶瓷纹饰的设计实现创新时代的飞跃

一般情况下,陶瓷纹饰是以民族文化的构成形式、文化历史及情感变化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展现形态。它起源于传统纹样形态,已经经历原始文化及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历程。陶瓷纹饰的设计体现出地域文化底蕴,彰显出各个时代的文化特性。同时,陶瓷的设计方案是以纹饰的设计风格为基础。在淳朴经典的传统陶瓷设计方案中,通过展现出的那些变幻无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与设计,历经数千年迈步历程仍然经久不衰,一脉相承。具体陶瓷设计方案的形成及思维方式的灵活应用,有效地展现出我国陶瓷的艺术形态美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陶瓷设计方案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灵感想,同时,让环境与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相符合。

新时代的陶瓷艺术设计方案不是简易、单纯地模仿纹物形态,而应该凭借自身的美学经验,结合巧妙的设计理念再进行创作,陶瓷设计是对古人审美观念的沿用与继承。简单的设计方案是众多设计艺术种类的奠基石,也是审美观念的基础,这是不容忽视、不可跨越的。当代陶瓷设计使用的图式元素不仅使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符合,还从内部属性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愈加具备现代感,凸显时代精神。实践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任何艺术创作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新时代的陶瓷纹饰设计必须坚持走实际化的道路,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素材。要观察和选择自然界的物种,总结和提炼出该自然物的本性及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创作的活力。

4、结语

陶瓷时代是一个经久发展的艺术时代,中国传统陶瓷纹样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身具有生存及发展的活力和演变形态。发展成熟的陶瓷图案凭借精美的图案与巧妙的设计,再运用多样的手法、复杂的形式,无不体现出与生活的联系。当代陶瓷纹饰设计应该立足于传统的陶瓷艺术,从中借鉴意图、布划、创作思路,展开积极创作。这样既可以使新时代的陶瓷纹饰设计附加艺术韵味与中国文化特性,也可以让我国传统陶瓷艺术跻身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永葆生机与活力,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康熙青花瓷器 青花鲜艳纹饰优美


康熙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瓷器(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早期无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

青花瓷瓶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花型青花碗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龙纹青花碗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时期的瓷器被公认为是整个清代瓷器之首。康熙时期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是胎质、制作工艺和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时期的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